您的当前位置:所有文章阅读推广
刷新课堂 实现“四化”


   2015/4/14 15:12:00     作者:翠茵学校

刷新课堂  实现“四化”

深圳市翠茵小学   曾燕平

 

    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情感、能力和已有认知水平,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要求我们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实现“四化”——生活化、情趣化、自主化、合作化。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和方向。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更加缺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将原教材单纯计算题 + 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五.四班刚刚举办的数学手抄报评比中,板面设计合理,字体工整的占全班人数的  ,板面新颖别致,字体隽永,色彩搭配合理的占全班人数的  ,谁愿意帮助算一算,板面好的字体工整的共占班级的几分之几。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手抄报的制作过程,学生易于接受,学习数学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数学教学情趣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一直关注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知识的严密性,逻辑的严谨性,思维的条理性,却很少关注孩子的情感、兴趣。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显得枯燥,我们的课堂才不会显得沉闷,实现数学教学情趣化。

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一改过去让学生在老师指挥下摆学具来建立概念的方法,而是以参加森林音乐会的情景来引出教学内容,生动的画面,欢快的音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仅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其中两种动物的只数的对比,建立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很多物体个数间的倍数关系。学生因为有了兴趣,才能进入最佳思维的状态,思维呈现出开放的态势,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

又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引导学生观察结果有什么规律。有的孩子发现得数的十位在一个一个增加,个位在一个一个减少,有的发现2×9=18得数正好和9×9=81的得数相反,3×9=27和8×9=72、4×9=36和7×9=63、6×9=54和5×9=45都是如此,还有的发现得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正好相反,一个个发现,一声声惊叹,一次次顿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波澜迭起,充满情趣,这种情趣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从而产生求知的渴望,甚而产生虽苦犹乐的体验。

三、数学教学自主化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离开了学生的拼拼、比比、摸摸、看看、量量、画画,以及操作实践,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认识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实现自主化。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差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差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差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差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差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四、数学教学合作化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实现数学教学合作化。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我首先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说长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手指长方形的四条边)学生说:“不同意。”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上下两条边看上去比左右的两条边长。”又有一个学生说:“其中两条边明显长一些,另两条边短一些。”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边之间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 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

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你想把圆割拼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怎样割拼?拼成后的图形与圆有怎样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割拼的方法,并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在交流时学生各自把成果展示给同伴。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实现数学教学的“四化”,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章二维码分享



你是第  位访客  共  篇文章  关键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