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所有文章阅读推广
给音乐教学插上想象与创造的翅膀


   2015/4/14 15:13:00     作者:翠茵学校

给音乐教学插上想象与创造的翅膀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实践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赖少蓉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号角。音乐教育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学科之一。它能有效地开发学生个体的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学习质量。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我国的音乐课程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等四个方面。目的在于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有效整合学习内容并使之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结合以民族性,时代感,学龄段特点等,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在注重全员,全面培养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在“学,练,演”的不断巩固强化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其优良的人文艺术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学习,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教学是人类文化的浓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高水平的反映,就小学阶段的教育来说。音乐教学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了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这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因为在当今社会,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无论是国力竞争,还是人才竞争都离不开对各级各类人才在实践精神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点培养。那么,怎样通过音乐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来不断促进其健康发展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 听赏乐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良好的音乐感知是音乐思维发展的前提,乐曲中的音乐形象,音乐语言对儿童来说有一段较大的感知认识距离,那么在教学中应依据乐曲本身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设法缩短这个距离,让儿童说有所指,看有所在,听有所思。在认识上建立起一个自我认为可以捕捉的形象并逐步鲜明起来,这就是形成了其脑海内的音乐语言,形象的再创造。如:欣赏《海下》组曲——《童年》,利用多媒体教学录像,让孩子们边听边看画面边想象: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涛汹涌,渔家的号角声,海滩的空旷,阴暗,可怜的小海霞,给人以沉重压抑,无助的感觉,通过音乐的展开,加以画面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感受海霞内心的悲痛,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当今的幸福生活与小海霞作对比,体味音乐的力度,节奏与情感,初步建立其音乐听赏的直观体验。那么音乐的创作,表现,画面应该是怎样地开展呢?我让儿童渐渐地听辨,理解音乐的不同性质,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让儿童明白“音乐会说话”。音乐就是把人们想说的事情,想说的话变为乐曲,通过不同的力度,节奏,速度与旋律表达出来。因此,在听赏音乐活动中不仅仅停留在满足于音乐的听,而是要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导到音乐形象与性质,以及音乐作品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之中。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逐步提高辨别欣赏真善美的能力。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由个人认识,感受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态,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我特别尊重儿童的个性,强调欣赏中个性独特的感受,要求学生不要人云亦云,力争创造与众不同的音乐形象和语言。我多方设法开拓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想象力。如欣赏〈小青蛙〉时,我在屏幕上先出示小青蛙玩耍,游泳,避雨,唱歌等画面,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画面展开想象。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地把小青蛙漫游水中,追逐玩耍,唱歌跳舞的音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当重点欣赏第二段音乐时,我问:“此时节奏为什么加快?”学生会说:“下大雨,刮风了,小青蛙躲到荷叶下面避雨去了。”有的说:“小青蛙慌张跳到水里了。”过了一会儿我又问:“音乐为什么又弱了下来了呢?”有的说:“雨渐渐小了,天也渐渐亮了。”有的说:“小青蛙累了,睡着了”等等,当主题音乐又响起时学生争着相互说:“青蛙又跳起了舞唱起歌来了。”

又如:听赏笨重的音乐,学生会想到熊,猪,大象等动物形象,听到优美舒缓的音乐,学生会想到蝴蝶,天鹅,彩虹等不同形象,他们会根据音乐形象的变化来想象音乐情节的变化,从音乐中想到许多与音乐性质,结构有关的故事。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满足了儿童的想象,使他们的情感得以渲泄,把孩子们带入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不论学生的理解怎样,我都即时地给予鼓励,支持,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性,又促进对孩子的个性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二 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想象力。

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其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音乐是情感艺术,孩子们的想象力正是借助音乐情感而得以伸展。

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这个过程首要的依据是想象,如果不注重调动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只采用讲解,说教的方法,那么课堂就会出现机械沉闷的教学气氛,创造意识也就难以培养。我们应以激情来感染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在听听,唱唱,跳跳,演演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游戏的方式,用具体化和形象化且富有启发想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带着想象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知,想象,思考,逐步获得直观体验。如:在《愉快的梦》教学中,我先做了沉睡中露出甜甜笑容的动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设问:“你们做过梦吗?”“你的梦境里有什么?”然后,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做各种睡觉,做梦的姿态,有的学生想象自己坐上了太空船,在太空中漫游,有的想象自己坐上游艇在大海中畅游等,学生七嘴八舌发表意见,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这种引导激发让学生动脑,动眼,动手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思维和感知,也为其音乐创造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儿童的情绪一旦调动起来,个性表现就会更为充分,其创造潜能的挖掘会更有效。如在欣赏《在钟表店》,我出示大钟,小钟,动物钟等画片指导学生观察钟表不同的摆动方式,引导学生用身体去表现钟表的走动,激励学生大胆表现,学生积极创编动作,有的用头用眼,有的用脚用手;大家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钟表的摆动,还有的甚至表现钟表师傅的各种表情。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其自己合作的学习成为可能,同学间相互的展示评价等,不断地激励着学生,给了学生一个自发表现的空间,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断涌现。

三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表现于生活中,极易感染人的情绪。儿童在受到感染或激励时,往往手舞足蹈,喜形于色,他们会不自觉地或随音乐而舞动或发表议论,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如在《彼得与狼》《龟兔赛跑》《狮子》等乐曲的教学中,我只作了必要的提示说明,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意图便可以从看似简单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演绎出丰富的童话故事或情景来。又如《大鹿》的教学中,我放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设问:“歌曲表现的是什么?”同学们听了一遍便纷纷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鼓励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自编自导自演音乐剧,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音乐创作活动中,让他们用各种形式来表现对《大鹿》的想象和感悟。在这充满着音乐实践与创新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我在音乐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参与到音乐表现与创造活动之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地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根据各人的想象大胆地设计各种肢体语言,使他们的表现及创造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

又如在《数蛤蟆》的教学中,我边放音乐边出图画,让学生根据画面进行创编故事,用言语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 ,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再设问:“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那么,两只,三只蛤蟆又有多少张嘴,眼睛,腿呢?”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与此同时,还可用打击乐,舞蹈动作的设计等将音乐的感受有节奏地表现出来。引导鼓励学生创编歌词,在学习新节奏×× ××|×××× ×||时,先提示引导学生,举例小河 流水 哗啦啦啦响||,这时,气氛活起来了,学生争着创作:小狗 小狗 汪汪汪汪 叫||,小雨 小雨 沙沙沙沙下||等等,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鼓励他们多表现,多创作,给学生制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对音乐的兴趣,培养自信和勇气。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我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图画,欣赏,语言,形体,创造与表现融为一体,构建了“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此举不仅对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思维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保障,而且也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公民奠定了基础。从教学实验的成果上来看,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浓厚,表现欲强,表演形式多样,创造性的创编,演示活动尤为活跃,目前学校的各项音乐艺术表演活动大多都是由这些孩子来承担,成为学校的小小名艺人,正是由于我音乐教学注重了培养孩子的实践精神与创新能力,孩子的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向其他学科迁移,使得学生在各科学习上均有了一定的进步,真象同事所们说“乘着歌声的翅膀,使得这些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








文章二维码分享



你是第  位访客  共  篇文章  关键字搜索